发布时间:2025-10-15 18:12:14    次浏览
新华社记者袁慧晶每到清明时节,商家早已不满足最初的售卖几根香、几叠纸钱,而是不断把收费之手从祭品延伸至祭扫行为本身,代人献花、代人哭坟种种行为层出不穷。新的商业服务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也让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被“金钱化”“形式化”和“边缘化”。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过好清明节,防止良好的文化传统被过度商业化的任性所侵蚀?扎堆祭扫背后的“钱来钱往”当前种种围绕清明节出现的商业服务,可谓是“只有客户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在人来人往的扎堆祭扫背后,不能忽视的是“钱来钱往”的“墓”后生意。清明节在古代原本是禁烟火的,但如今一些商家抓住人们“厚葬厚奠”的心理,“奇葩”祭品屡现市场。最早做的只是几叠纸钱、几串纸元宝、几支白香烛的生意,渐渐发展为纸糊的豪车、美女、洋房,前几年更是出现了带有“高科技”的产品。根据媒体披露,今年清明前夕,浙江宁波一些祭祀用品店里出现了以LV包等奢侈品套装为代表的纸质祭祀品。在广州,祭品市场甚至超前推出了纸质iPhone 6s。商家对此表示,现在提倡文明祭扫,纸质祭品的行情不好,为了多做生意,只能“标新立异”。正在回归的传统文化纸质祭品和“代客扫墓”服务的遇冷,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清明传统文化的回归。记者了解到,对于纸糊的香车美女、iPhone等“奇葩”祭品,有关部门在清明前夕都会开展相应的清缴行动。在很多城市,焚烧祭品的祭扫方式渐渐被鲜花祭扫、黄丝带祭扫所取代。“农耕时代地广人稀,人们通过焚烧祭品表达希望逝去亲人过得更好的愿景以及教育后辈要孝顺的目的。如今雾霾现象敲醒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在政府适当的引导下,这种祭扫形式的转变也顺应了大多数人的需求。”江西省殡葬协会秘书长涂冬生认为。还有很多地方开始试水“祭扫无烟化”。江西南昌的瀛上公墓2014年清明节首次“禁鞭禁燃”。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一时改不了习惯的市民会偷偷带一些黄纸进入园区,但已在倡议下不再焚烧,而是找块石头压在墓前。“代客扫墓”服务的遇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亲自”祭扫的心愿。居住在江西南昌的王阿姨这几天赶回老家上饶去扫墓,她说:“即使实在回不去,我也会找亲戚代我上炷香、烧点祭品。”挖掘节日内涵,仍需全民深耕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如何运用我们的光荣传统,在当代挖掘节日内涵,值得深思。有关专家指出,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是一大进步。但放假仅仅为清明文化复兴提供了土壤,让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真正回归,还需要全民深耕。